第一,设立常务执行主任来管理日常工作,并且能够应对不同意见的争论、建议,增加透明度。
三是生态保护税,对一些自然资源产品,如矿产资源开发带来资源破坏,应该征税以作生态补偿。但是,2009年6月24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向《中国经济周刊》明确表示:只是在做研究,还早着呢。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征收环境税,看起来负担是增加了,但如果能设计得很好,能有效制约企业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开征具体时机仍是考验 韩文科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至于具体是‘十二五什么时候,那是个时机问题,涉及到具体工作是否准备到位。而环境税是对开发、保护、使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和保护的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10月28日,韩文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十二五期间开征环境税,无疑是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之举。
与此同时,环境保护税的开征也将在十二五期间落定。环境税征收方案中的具体工作包括税率确定、征收范围确定、环保和税务部门协调配合机制确立、减免税设置等诸多环节。[page]第一个有争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用更多的指标、更强有力的证据来说明工业化以后,特别是近百年来气候确确实实是在变暖的。
但是问题在于,冰盖怎么样才能够往赤道方向扩展,最后使得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大冰盖覆盖的冰球或雪球?这个过程必须要有二氧化碳。当然,现在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百分百就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引起的,可能自然原因更为重要受气候变化影响,中国的水分布会越来越不均匀,南多、北少,暴雨大部分都下在长江和长江以南,北方降水明显地减少。实际的变化大概也是这样。】问:有的国家要求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350PPM,有的国家要求控制在450PPM,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丁一汇:所以提350ppm,是由于这是二氧化碳自然变化的上限(间冰期),但350显然已经不可能了,因为现在已经390ppm了,光二氧化碳就390了。
另外,国际科学院理事会审核委员会对IPCC的管理程序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这十年太阳活动很平静,宇宙射线、火山爆发也不可能。
同年获世界气象组织杰出成就奖。这也就是为什么全球的科学家要立一个危险水平、立一个阈值,这个阈值就是气候变化可能容忍的幅度,你不能超过这个幅度第四个问题就是气候模型,现在很多人质疑能不能预测未来,预测的准不准。海洋吸收减弱以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存留的就更多了,更多以后就会更加增温,这就是反馈。[page]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仍然值得肯定【关于IPCC,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IPCC为认识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推动了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
而且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有的冬天很冷,有的半球很热。第一阶段是先国内,每个国家或者组织、社会团体都有权推荐,但主要是国家推荐。清朝康乾盛世就是处于小冰期最冷的时候,那个时候的GDP全世界都是处于最前列之中的,4亿人口都是很繁荣的,那也是很冷的时候。比如像火星就比较冷,它的二氧化碳就比较少。
海平面上升也是一个大问题,比如渤海湾,这个地方海平面上升比较大一些。但我觉得,模型是不可靠里面最可靠的。
这就互相印证了两度到三度恐怕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来思考的一个阈值水平。像这些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呢,IPCC过去吸收的不多。
尤其是对于不同意见,一定要进行认真的讨论,保证所提的意见都能够得到公正、透明、合理的答复。——气候变化的每一个问题,科学性都是很强的。我们把这几十种排放情景往气候模型里一放,那就是一个范围,即将来气候变化的范围。不但仿真一般的变化,还要仿真突然的变化,这样才能确认气候模型对外界强迫作用的敏感性。我们按照每年增加1.8或接近2ppm的速率来算,再有30年就到450PPM了,最多算40年,也就是到2050年。北极的冰盖形成以后,由于反照率增大,随着太阳辐射的减少就逐步地向南推,如果推到20度,或者推到赤道,我们就认为大冰盖基本上就已经覆盖了北半球,这个时候就认为冰期就到来了,间冰期就结束了。
其实在十年前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就提出了44个指标,但是由于我们的观测资料不够,没有真正做到。绕日轨道是椭圆形,此椭圆不断地变化,然后还有进动、倾斜,这三个方面都在变。
最近欧盟又去验证450是不是对的,他们利用了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的概念。当然,模型本身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地改进。
但由于近期在有关喜马拉雅冰川的数据预测错误,IPCC开始广受质疑。很多其它科学家都研究过、计算过,并且也不是用在我们一个星球上,金星、火星都算过,凡是二氧化碳多的星球温度一定是高的。
我觉得不要拿冷暖来判断,应该拿什么判断呢?要看气候变化或向冷、暖转换的时候变幅有多大,速度有多快?如果气候变化的速度非常快,我们人类根本不能适应,不管暖的冷的都不行。最后一次就是全会,由每个工作组和主席团一起开一个全会,确定遴选的标准和人数。所以说这个问题是需要很好的回答的。我们现在应该看到,自然的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因素是共存的,而人类活动的因素现在比较大,产生的辐射强度是1.66/平方米。
如果它收到的太阳辐射少了,第一年的冬天结的冰,到了夏天就化不了,就会残存到第二年的冬天,第二年的冬天又下雪了,又成了新冰,上次没化的冰就变成了老冰,老的冰就积存在那儿。但是现在频率肯定增加了。
我们现在可以进行设想,如果我们进行减排,二氧化碳逐步地减少,我们把排放过程拉的很长,上升到450PPM后,就稳定在那儿,不再上升了。今年青海格尔木都发大水了,以前从来没有过,这是冰川消融和暴雨共同引起的。
在气候变化、亚洲季风以及中国灾害性天气方面做出创造性研究成果。那个时候对气候变冷、变暖就是有争议的。
将来全球的影响必然在中国有非常明显的反应,包括大家十分关注的冰川融化的问题。再去考察对水资源有什么影响,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对海平面有什么影响,对粮食有什么影响,还用不同的模型去算。第二步就是秘书处审核,我们把名单交到IPCC秘书处,秘书处先审核这个名单。非常恶劣的气候都可能同时出现,一面是大旱,一面可以是大暴雨。
我们国家授权的单位是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就把所有的名单收集起来,然后开一次会,讨论我们认为在哪一个工作组、哪几章,我们希望有资格、有竞争能力的专家可以参加进去。譬如说北纬65度的附近,是个最敏感的地区。
气候模型在预测之前要做很多工作,首先建立这个模型完全根据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建立起来的,这套方程组都是被确认的。而自然的因素只有0.12/平方米,几乎是差一个量级以上
该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终身研究员王家福先生和常纪文教授共同主持,研究成果将上报给中央有关机关参考。座谈会主办方认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在现有立法的基础上,我国加强相关立法研究是必要的。